资讯中心

略伦特忧尾迹不环保?机长解密:不过是水汽凝晶

当马德里竞技球星马科斯・略伦特在社交平台写下 “第 2 张图在喷洒” 的评论时,天空中那些纵横交错的飞机尾迹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这位球星坚信这些白色痕迹暗藏 “不环保” 的秘密,甚至与所谓 “化学尾迹” 阴谋论挂钩,而资深机长们则用科学数据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那些看似持久的白色轨迹,本质是水蒸气在高空凝结成的冰晶,是一种可被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

“公众对飞机尾迹的误解,往往源于对其形成原理的不了解。” 拥有 20 年民航飞行经验的李机长解释道,飞机尾迹的核心成分与自然界的云并无二致。喷气式飞机燃烧的航空煤油以碳氢元素为主,燃烧后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当这些高温高压的水蒸气排出引擎,与 7000-10000 米高空、低于 - 40℃的冷空气相遇时,便会迅速凝结成细小的冰晶或水滴,形成最常见的废气尾迹。这种形成过程与寒冬里人们呼出的 “白气” 原理相通,只是发生在更高海拔的特殊环境中。

并非所有飞行都会留下尾迹。李机长强调,尾迹形成必须满足 “三大临界条件”:高度需达到 7000 米以上的对流层上部,气温要低于 - 40℃(86% 的尾迹形成于 - 41℃至 - 60℃区间),同时空气湿度需超过 40%。夏季天空中尾迹少见,冬季却频繁出现,正是因为高空温度条件的季节差异。他举例说,短尾迹通常几分钟内就会消散,说明飞机经过的空域相对干燥,冰晶很快重新升华为水蒸气;而能持续数小时甚至扩散成大片云层的长尾迹,则意味着高空存在饱和湿度环境。

泛亚电竞,泛亚电竞app下载,泛亚电竞平台,泛亚电竞官方网站,www.fydj.com

略伦特夫妇所担忧的 “环保问题” 并非全无讨论空间,但科学研究指向的结论与阴谋论相去甚远。英国皇家学会的研究显示,飞机尾迹确实存在气候影响,但并非来自所谓 “化学喷洒”,而是冰晶对地球辐射平衡的作用 —— 它们会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产生冷却效应,同时吸收地表长波辐射造成增温效应,总体呈现净增温作用。2001 年 “9・11” 事件后美国三天禁飞期间,科学家观测到全美昼夜温差平均增大 1.8°F,这成为尾迹气候效应的直接证据。

略伦特忧尾迹不环保?机长解密:不过是水汽凝晶

“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航空排放的整体影响,而非尾迹本身。” 李机长补充道,航空业的环保挑战主要来自二氧化碳排放和发动机烟尘颗粒。研究发现,多达一半的航空变暖效应由烟尘颗粒导致,这类颗粒会成为冰晶的凝结核,延长尾迹存在时间,而私人喷气式飞机因飞行高度更高(约 12 千米),形成的冰晶更小、下落更慢,变暖效应更为显著。为此,航空业已在探索优化方案:调整飞行高度避开尾迹易形成的温湿层、改进燃料成分减少烟尘排放、通过 AI 规划环保航线等,这些措施比纠结 “化学尾迹” 更具现实意义。

对于略伦特提及的 “喷洒” 假象,李机长特别澄清了两种特殊情况:节日庆典上的彩色烟带是飞机通过专用喷口释放硫酸酐等拉烟剂形成,与常规尾迹无关;而军事行动中战机刻意规避尾迹形成高度,是为了隐蔽行踪,并非因为尾迹含有特殊物质。“尾迹的本质是水的物态变化,世界气象组织早已明确否定‘化学尾迹’的科学性,其成分与自然云的冰晶别无二致。”

天空中的白色轨迹,既是航空旅行的印记,也是大气条件的 “晴雨表”。略伦特的环保关切值得肯定,但正如李机长所言:“科学认知是环保行动的前提,理解了尾迹形成的原理,才能更精准地聚焦航空业真正的环保命题。” 如今,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技术的升级,人类正在学会与这些 “高空冰晶画” 共处,在享受飞行便利的同时,守护蓝色天空。

发表评论